大河入海口的水文是动态变化的,这不仅体现在季风上,也体现在潮汐和径流水量上。
冬季是珠江的枯水期,径流稳定而低落,此时海洋潮汐的作用就会更加显著。珠江口虽是弱潮河口,最大潮差只有三米多,但冬季潮汐仍然会极大地改变水流。
具体到大濠水道来说,正常的水流方向是从西北流向东南,流速高的时候可以超过三节。这个流速若是逆风逆水,帆船基本上是很难航行的。
但在冬季枯水期,大濠水道的流速会降低,涨潮时甚至可能会改变流向,也就是从东南流向西北。与大濠水道基本平行的担杆水道后半程水流更平缓,不过那条水路横亘着危险的四尺岩礁。
所以要在冬季进入大濠水道,潮汐是一个绕不开的问题。而珠江口的潮汐属于不规则半日潮,这在后世的东大是仅存在于广东沿海、宝岛西海岸和渤海湾的潮汐现象。
所谓半日潮是指每天有两次涨潮和落潮,而不规则半日潮则是说两次高潮和低潮的水位不一致,涨潮和落潮持续的时间也不一致。
珠江口潮汐的周期大致是12小时24分钟,从涨、落潮的时间来看,差不多30天是一个轮回。也就是说,每天两次涨、落潮的时间会比前一天推迟48分钟,30天正好就推迟了24小时。
在这30天的轮回中,有两次周期性的大潮,分别是夏历初一的朔日,以及夏历十五的望日,合称为朔望大潮。
之所以在这两天,是因为潮汐现象主要源于月球和太阳的引力。关于这一点,老祖宗们早在宋仁宗时期就有了初步认识。